探索研究

第二届现代政治心理学论坛举办 —领导者的社会引领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共同主办,政治心理学研究中心、第一资源研究院承办的学术活动“第二届现代政治心理学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作为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的一个专题论坛,本届“政治心理学论坛”的主题是“领导者的社会引领作用”。论坛就目前中国乃至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阐述,对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方向、内容,提出相应的期望和建议;从人格的角度对领导者的外交心理、能力进行分析研究;从近十年北京市的领导者测评实践中探讨领导干部的干部能力素质结构和评价体系;以期引发对政治心理学中领导者人格方面的兴趣和思考,推动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当前,面对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和国际社会的变化,领导者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从政治心理学的专业视角,研究领导者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及能力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与理解国家政治理念、政策导向和社会发展走势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杨玉芳主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清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主任袁方分别就自己的研究领域对领导者的人格和能力进行了政治心理学的阐释。
   主题一 张清敏:中国外交的领导人人格特色--中国外交的心理学解读中国领导人的代际更替引发世界的关注,但是在研究中国对外政策的传统中却并没有给与领导人作用以足够的重视,尽管其过去的影响及在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远远超过当前以后的领导人。文章以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文选作为内容分析的依据,以玛丽特•赫尔曼的人格理论为分析框架,从兴趣、经历、与环境的关系、决策模式、人生目标等几个方面考察毛泽东、周恩来以及邓小平的人格差异,并将这种差异与不同时期的中国对外政策联系起来。研究发现领导人的人格不同可以与不同时期中国对外政策的以下方面的差异联系起来:对世界的态度、外交的主题、对大国的政策以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
    本文的结论认为将政治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与中国对外政策的研究结合起来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结合在理论上可以为政治心理学理论建设贡献中国元素,提供中国经验,在实践上可为中国对外政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在呼吁将两者结合的同时,张清敏教授提出有必要建立一种将领导人作为研究中心,并不忽视其它传统因素作用和影响的整体研究框架。
    主题二 许燕:政治心理学中人格研究命题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学科内容包括个体政治心理学、群体政治心理学和社会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学用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和理论来研究政治行为,例如个体政治态度/信仰、选民信息、领袖人格、政治领导风格、政治决策、群体冲突、政治运动、国际安全等。政治学和政治心理学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政治学主要关注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结构对政治行为的影响;政治心理学更关注个体和群体心理过程对政治行为的影响,探讨在社会环境中,某一政治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人的心理对政治决策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当前的重大社会事件或问题都具有政治性意义,从人格的角度研究这些问题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题三 袁方:领导者能力研究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日益临近,在推进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文
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新的形势下,我国公共部门的领导者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实社会的复杂局面又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政治体制与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同,我国公共部门的领导者具有不同于西方国家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标准,因此研究新时期领导者能力素质状况,分析新形势下领导者能力素质的特点和要求十分必要。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以北京市公共部门领导干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北京市领导干部能力认知调查研究,分析不同职能、不同层级领导干部核心能力素质的结构、特点及其实际状况,认为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领导者能力要求也不尽相同,如2006年领导干部能力状况调查中,北京市领导干部认为政治鉴别力和决策能力最为重要;到2013年同样的调查中,北京市领导干部认为统筹谋划、团队领导、问题解决等能力排在了前三位,这种变化与国家不同时期对领导者的要求密切相关,因此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领导干部能力要素和评价指标体系,为领导干部的选拔、使用、教育培训和绩效考核提供参考依据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shuanggao.net》)


上一篇:《党政领导干部胜任力技术与应用》出版   
下一篇:如何改进和完善测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