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双高

政治新逻辑下的用人之变


 
       打破选人封闭痼疾。十八大提出的干部队伍的核心标准除“政治坚定”外,还包括“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从反腐中暴露出来的一些地方用人问题来看,官场“潜标准”导致的最大弊端就是一个地方选人用人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导致普通官员对执政党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又被扭曲为对上级领导的顺从。这不能不造成领导能力的退化。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必须打破选人用人的封闭性,必须警惕“革命意志”被庸俗化、形式化,警惕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使得国家治理标准被所谓官场“潜标准”所排挤。
      好的“人品”与“官德”。新常态下的干部选任首重政治理念。即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干部才能抵御诱惑、服务国家。真正要注意的是,发自内心的政治理想只能出于自由意志。也就是说,“革命意志”必须与现实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政治理念的作用。平民官员最易被国家的需要所感召,多是民族主义的信奉者,认为服务国家是一种光荣的使命;更有基层官员看过太多底层人民的苦难,激发其服务社会的正是一种伟大的同情心。从这些朴素的自我政治认知中才能产生真正的政治理想。而对这些朴素认知的认可、激发、整合和内化,才算得上是政治理念建设,才能培养出真正好的“人品”与“官德”。
     资格与能力。据报道,现在公务员能上升到省部级的比例大约是万分之四,大多数公务员一辈子就是基层科员。对于这个问题,解决方案是:除通过政治理念的更新强调职业荣誉感、提升基层官员的成就感外,在制度上应破除职位晋升指挥棒,将职位与职级分开,职级与工资挂钩。让不能晋升者有经济上的回报。
除静态的资格外,官员还需表现出与职位适应的各项能力。此外,能力还产生于实际工作的锻炼。习近平在多种场合,用“宰相必起于州牧,猛将必发于卒伍”谈基层工作的重要。这些信号都说明,衡量好官具体的时代标准变化了。谁能顶住压力、推进改革,谁才能不负所托,成为一个合格的干部和官员。
      制度保障与程序公正。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干部选拔最需要的是制度保障与程序公正。干部选任制度建设的要点在于打破传统体系的封闭性,拓宽干部选拔渠道,延揽海内外精英进入政治体系。完善干部选任制度和程序首要做到“程序公正”。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3项重点举措,包括完善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制度体系,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领导干部在企业违规兼职专项治理等,这为当前干部选拔制度提出了基本的制度规约。这说明,在依法治国和经济换挡的大背景下,干部选任制度化已提上日程。
      什么时势?造何种英雄?十八大之后,新的政治改革目标体系已经成形,全面深化改革已完成了“四个全面”的顶层设计。从人事的角度,国家治理要解决的就是“什么人才能当官”的问题。目前执政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思路非常清晰:突出政治理念的地位,但要与以往的泛意识形态化相区别。同时,做“改革促进派”,成为有态度、有理念的官员;强调治理能力上的“新本领”。通过这些有态度、有本领的干部官员,形成改革生力军,突破各种形式梗阻。因此,强调政治理念和促进改革,应被视为对官员干部最新的德行和能力要求。当下,中国的人事调整已从领导选人转向制度选人,这为那些具有现代政治理念和治理能力的干部官员提供了新的成长机遇。 (摘自《南风窗》)
 

上一篇:HR干得越好,就越扼杀企业创新?   
下一篇:威吓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