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发展走向

      《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掀起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高潮,实施了一系列突破性的人才政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是一个新鲜事物,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试验区该如何建、怎样与国际接轨、如何评价建设成效,我们要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

 

      完善顶层设计


      当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正向更深层次的攻坚阶段挺进。改革已不可能单兵推进,需要进行系统设计。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首先必须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完善顶层设计。当前最重要的是,严格批准标准和程序,严把进口关,避免试验区过多过滥。

 

      可以借鉴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做法,对人才试验区进行合理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对其性质、权限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例如,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置的标准是:试点要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试点内容要有特点和重点,要在相关领域进行改革试验和探索,试点选择要考虑区域平衡发展,选择具有全局性意义的地区,其中试点布局合理是最重要的标准。人才试验区的设置,也应该从国家区域发展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在区域、产业等方面进行合理布局。


     重在与国际接轨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制度,是人才试验区的一个重要使命。与以往的开发区有一点重大不同,人才试验区建设要有世界眼光、国际胸怀。通观各地的人才试验区建设,都存在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以中关村为例,尽管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引进了大批海外华人高端人才,但对国外高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仍不够。

 

     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以硅谷为代表的服务型政府管理模式,是世界各国争相学习的成功榜样。硅谷的形成过程中,市场起着基础作用,政府很少直接干预企业运营,而是注重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扶持新兴企业;硅谷的创新网络发达,各类社会组织促进新技术的扩散,形成了一种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促进人才聚集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要借鉴“硅谷指数”的先进经验,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硅谷指数”是一套反映硅谷经济实力与社区发展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自1995年问世以来,已在全美乃至世界产生影响力,成为风投机构走向与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例如,2010年的“硅谷指数”包括人力资源、创新经济、多样化社区、生活场所、地区治理5个一级指标,人才流动、就业、收入、教育、文艺、健康、安全、公众参与等16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又细分为59个三级指标。其中对“多样化社区”、“人才流动”和“公众参与”等指标的关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试验区建设中,应从片面关注经济发展和硬件建设,转变为更加关注软环境的发展,在评估指标方面增加一些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的衡量指标,更加关注人才本身,真正体现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

 

     处理好“先行先试”与法制化的关系


     人才试验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先行先试”,它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精神的继承发展,必然有很多方面会突破已有的法律政策。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先行先试”与法治之间的关系,把人才试验区纳入法制化管理。

 

     人才试验区其实是“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在人才领域的实践。用学术语言讲,叫做“试错”理论,或“试验田”理论。这种政策对吗?不一定。但是,由于它只是在这个特殊的区域实行,即便错了也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也就是能把错误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一旦取得成功,就能在更大范围或全国推广。

 

     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有学者提出,要从法学理论上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先行先试”的范围和界限,这有利于将探索成熟的经验上升为制度和法律,同时修正改革试验过程中的不当举措。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人才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所以,正像法学学者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出的法治化问题一样,人才试验区先行先试也要纳入法制化的规范轨道,遵循法治统一的原则,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框架下进行探索,保障试验区先行先试效用的最大发挥。也只有这样,人才试验区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确保少走弯路。

上一篇:“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审查会”在京举行  
下一篇:破格提拔干部要从严